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邹雅婷
“琉璃河的黄土下埋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,对这处青铜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让我非常兴奋。中国考古学家们对考古工作的热忱更令我敬佩。”日前,在“2025年琉璃河遗址国际田野考古学校”结业仪式上,来自美国的学生Devan(宋语歌)动情地说。
6月9日至7月6日,由国家文物局指导,北京市文物局主办,北京市考古研究院、美国田野考古研究院、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管理处承办的2025年琉璃河遗址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在琉璃河考古工作站成功举办。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、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、弗吉尼亚联邦大学、西雅图太平洋大学的5名国际学生,在专业教师与琉璃河考古队指导下,开展为期4周的考古研习,为中外考古交流再添新篇。
专家们倾囊相授
琉璃河遗址国际田野考古学校于2024年暑期首次举办,旨在通过琉璃河遗址的田野考古实践,为国际上对中国文物考古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考古学、人类学等专业学生,提供有关中国考古的知识培训和田野操作技能训练,鼓励、培养国际相关专业学生从事中国文物考古的研究工作,促进中外考古学交流与合作。
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张中华介绍,本届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在传承2024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:一方面,学生来源覆盖北美多地,构成更多元;另一方面,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,通过田野实践、学术研修、文化考察三大模块,打造沉浸式考古学习体验,教学内容更丰富、更有针对性,让学生更容易吸收。
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,作为西周燕国都城,是北京城市文明最早源头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例证,先后入选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“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,已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。过去两年,琉璃河遗址城北部发现了外城壕、外城墙和一片西周平民墓葬,国际学生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实践。
张中华告诉记者,考古发掘地的选择经过精心考虑。“大部分学生是新手,一开始的发掘实践有所收获才能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。琉璃河遗址内涵丰富,意义非凡,国际知名度高。平民墓葬发掘难度较低,适合新手;不少学生有人类学背景,还能结合发掘出的内容开展进一步研究。”
琉璃河遗址国际田野考古学校指导教师安妮娜第二次指导国际学生,比去年信心更足、准备更充分。在她看来,最大的难点是语言沟通障碍。“如果我们英语表达不够准确,让学生产生误解,在操作中就会出现问题。因此,我们制作了英文术语词典,对中国考古学专业名词给出准确的定义。在教学和发掘实践中,经常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老师的话,确保他们真正理解了老师的意思。”安妮娜说。
针对学生反映的疑难点,今年专门开设了一堂课,详细讲解墓葬发掘应该关注和记录哪些信息,哪些是能反映遗迹本质的特征。安妮娜还设计了更适于国际学生学习方式的表格,用来记录遗迹的各类信息,让学生们一目了然。
国际田野考古学校还安排了多场专家讲座,北京大学等高校的资深专家倾囊相授,内容涵盖中国考古学理论、琉璃河遗址文化遗产保护、考古数字化在琉璃河遗址的应用以及国际前沿的田野技术规范等。课程和讲座都有交流讨论环节,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。
发掘实践有乐趣有挑战
经过几天的课堂学习,学生们便来到琉璃河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实践。每个学生需要完成一座墓葬的发掘、记录和研究工作,包括刮面、找边、清理堆积、辨识棺椁结构、清理和采集遗物、测量、记录和资料分析等。
“看着这些学生,仿佛看见了10年前的自己,一开始什么都不懂,老师手把手、一步步地教我。我也想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们。”安妮娜说,发掘日的工作时间从上午6点半到11点,下午2点半到6点。有的学生很勤奋,休息时间也会在室内自习,整理资料、制作幻灯片。
刮面是田野考古的基础操作之一,即用手铲等工具铲刮平面或剖面,通过观察暴露出来的土色与包含物,感受土壤密度、空隙,来判断堆积范围或遗迹范围等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训练,学生们都掌握了刮面技术,能稳稳地握住手铲,以均匀的力度和恰当的角度操作,辨识出墓葬开口分界线。
找边是指用手铲找寻遗迹边界界面的缝隙,剥离遗迹内部的堆积,暴露出完整、连续、光滑的原始界面。通过找边与刮面结合,能够确定遗迹在三维空间内的范围。对于国际学生来说,这项工作颇具挑战。
“找到墓葬的边界很困难,必须对细节有很强的洞察力,才能分辨出土质、土色、包含物的细微差异,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技巧。经过学习和训练,我觉得我成了‘找边小能手’。”Kaitlyn(凯特琳)自信地说。
在Daniel(路水山)看来,找边一开始令人感觉枯燥乏味,但熟练掌握后,却别有一番乐趣,“有点像找到拼图的碎片”。
发掘过程中,殉狗遗迹的发现让学生们感到惊喜。“墓葬顶部填土中有一只殉狗,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清理动物骨骼。”宋语歌最先发现殉狗,但因鼠洞破坏导致骨骼保存不全。随着发掘不断深入,她发现这座墓葬中不仅有填土殉狗,还有腰坑内的殉狗。
琉璃河遗址国际田野考古学校指导教师王晶指出,腰坑殉狗是商人的典型葬俗,随葬的陶簋等器物也具有商文化特色。周灭商后,商遗民和周人一起来到琉璃河,建设西周封国燕国都城。
Haley(乐星)的探方是唯一未见殉狗遗存的,这反而激发了她更细致地观察其他遗迹现象。“我持续挖掘了几天,没什么收获。有的同学发现了遗物,有的找到了殉狗,让我有点羡慕。但就在那个工作日的最后15分钟,我终于有所发现。”乐星对这次发掘印象深刻,“当时我正在找边,忽然手铲碰到什么东西发出响声,我小心地刮掉一些泥土,露出来的部分看上去像某种器物。我喊安老师来看,她辨认出这是一件陶鬲。我继续挖掘,清理掉更多泥土,这件陶鬲逐渐露出真容——它几乎完好无损。这是我最自豪的时刻。”
“墓主人是一名身高约188厘米的男性,很可能是商代人的后裔。从墓中发现的贝壳数量来看,他的生活还算富裕。”在结业分享会上,Andrew(安德鲁)不仅对发掘成果进行了细致分析,还认真复盘了自己发掘过程中的几处失误。“这是我第一次考古发掘,操作中有一些失误,但得益于王老师、安老师的悉心指导,我学到了更多。”
深入感受中华文明
持续4周的朝夕相处,让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。每天傍晚收工后,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的小院就热闹起来,同学们聚在一起,交流当天的学习体会、发掘趣事和生活感触,跟院里的小狗嬉戏玩耍。安德鲁还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。
“我们有很多美好的时刻。大家互相帮助,取长补短,在不断试错中成长。”凯特琳说。
除了田野发掘和课堂学习,考古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周口店遗址、云居寺遗址、首都博物馆等地调研,深入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,构建学生对中国文化遗产多样性、保护理念与历史脉络的立体认知。
凯特琳第一次来中国,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令她大开眼界。在周口店遗址,她看到了印证人类进化史的珍贵实物。在云居寺,独具特色的建筑和佛教文化让她觉得很有趣。在博物馆里,她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马车的铃铛,马儿奔跑时,听到铃声就能保持步调一致,这样的小物件体现了古人的巧思,蕴藏着历史的温度。“我们还去了长城,爬上去后感觉棒极了,它是如此宏伟壮观。”
乐星在故宫参观时,格外留意屋脊上的神兽和仙人塑像。“紫禁城的建设融入了民间信仰元素,如风水、阴阳、五行等,这太酷了。”乐星说,“这次经历为我未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。很遗憾我不能待更久,因为我的大学在线课程已经开始了。如果有时间,我还想去西安看秦始皇陵兵马俑。”
“这次学习是一个难得的机会,可以与人类的历史对话,可以与全世界的人分享这些信息。我在这里学到的田野考古技术很有用,不依赖计算机和高科技就能开展文化遗迹研究。”凯特琳说,她会在Instagram(照片墙)和Linkedin(领英)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动态,讲述这个夏天的难忘经历,也会在学校向未来打算到中国学习的同学们介绍经验。
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表示:“琉璃河遗址国际田野考古学校是世界青年了解中国考古的一个窗口,也为我们了解国际前沿动态提供了独特视角。”
张中华说,开办国际田野考古学校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,有利于考古院培养国际化人才。未来将继续以考古为媒,深化国际交流合作,让“北京城之源”持续讲好中国故事,为世界了解中国考古、感知中华文明架设桥梁。
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